2009-08-30
八七水災五十年-談 治水先治山 給土地喘息的空間-健康小組 陳樹群教授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主任

八七水災五十年
談 治水先治山 給土地喘息的空間
健康小組 陳樹群教授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主任

  國48年8月7日至9日的八七水災,台灣中南部降雨量超過1,000公厘,由於積水難退,加上山洪爆發,造成嚴重水石災害,受災居民達30餘萬人,死亡與失蹤人數逾千人,以彰化八卦山麓為例,仍保有大量當年遺留下來的土石堆積扇,時至今日,也一直是當地水患的導因之一。

  五十年後的今天,我們捫心自問,再來一次八七水災的雨量,是否仍會成災?答案是肯定的。不但會,而且災害損失會更大。原因很簡單,因為人口與經濟的高度成長,已使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更多暴露在危險區域,去年9月的辛樂克颱風雨量強度尚不及八七水災,也造成后豐斷橋、廬山溫泉區掩埋等災害,人員傷亡可以因著防災體系的健全而逐年降低,但財物損失卻是逐年升高,而且是超大豪雨下在哪裡,哪裡就絕對成災。記住,即或是專家判讀為天然災害,也是因為有人居住才成災。

  接著要反省的是治水預算,大手筆的治水經費可以杜絕災害嗎?即使全花在刀口上,也絕對不可能,頂多是可以減少災害發生的強度吧。都市無限的擴張,又有哪位執政者會為土地開發的同時留下些許的滯洪空間呢?不但不會在平地作這樣的愚蠢事,反而更會在山區裡劃出許多都市計畫區的聰明事。如果我們不反思無限與水爭地的心態,反而期待逐年加高的堤防可以阻擋所有洪水,無異是緣木求魚。更何況全球氣候暖化已使台灣的暴雨量逐年增加,即使逐年提高防洪標準,也趕不上氣候變遷的速度,當然更趕不上與水爭地的速度。

  難道沒有解決的方向了嗎?翡翠水庫集水區的有效管理,庫區的淤積率尚不及6%;霧社水庫集水區的高度利用,卻使淤積率直逼六成,未來更會急遽增加。我相信有些是自然崩塌造成的,但人為開發也絕對有關。

  治水先治山,治山先治心。為何要治水?是因為已經造成災害,如同人生病必須上醫院,需要花大錢,能否藥到病除,還需看看是哪種病。治山是在未成重病前的健康檢查與運動保養,是預防醫學、是強健體魄,花的是小錢,成效卻無可限量。治山防災是水土保持常用的專有名詞,治山可以防災,不但可以涵養水源,更可以防止水土流失,水與土能在上游集水區內好好管理,下游水土災害自然減少。治山防災是減量工程、是保育方法,在源頭有好的土地經營管理措施,下游工程使用量自然減少。

  話說的簡單,但作起來困難無比,就如同花大錢買垃圾車容易,但改掉亂丟垃圾的習慣難。治山必先治心。聖經上說,人要守安息日;地要守安息年。人需要休息,土地每七年也需要休息,或許我們作不到這樣的標準,但善待土地如同親人,給予土地更多喘息的空間,也等於給自己生存的空間。五十年是禧年嗎?治水必先治山,治山必先治心。如果能明白這些道理,未來的五十年會是禧年。

(8月5日深夜觀察莫拉克颱風衛星雲圖,有感於颱風可能侵襲台灣,故提筆撰文紀念87水災,同時提醒善待土地,本文刊登於2009年8月7日聯合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