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-02-27
恩惠相遇在花蓮 - 謝瑪俐

教會十六位年輕人和同工於元月23-29日,由信德傳道和絢絢師母帶隊前往花蓮,協助當地教會舉辦恩惠相遇,擅於煮食的我隨隊同行,整車的音響、器材,連同碗盤,都從教會帶去,看著這群年輕人,器材搬上搬下、逐一清點,從去到回來,未少一筷、一碗,我心裡是多麼感謝、讚美,神與這群年輕人同工,使用他們,榮耀和光芒在這群孩子身上閃耀,他們是神國度的菁英,現在和未來。

而我,服侍牧者和宣教師,一直是我向神求的,總希望在他們辛忙的工作,能再為他們多端上一份水果,但是我的經濟不是很充裕,只能拿出僅剩的八百元,在出發前多買了一些水果,神知道我的心意,預備了一位長老,在我上車前,他塞了一個信封給我,上車我打開,裡面裝了二千元,神的恩典真的超乎我們所求所想。

到了花蓮,我為宣教師和孩子們,多買了一些辣炒年糕、泡菜材料、蘿蔔、柳丁、香蕉、蓮霧、櫻桃、水梨,二千元剛剛好、不多也不少。

幽默的上帝─八十支雞翅
本來以為,這次我只是扮演廚房協助者,抵達目的地,才知我是「總舖師」,採買、菜單必須一手包辦,趕緊請花蓮同工,把我先前傳給他們的菜單拿出了,重新修訂、確認,搞定四天菜單,其中有一餐,我要滷雞翅,有七十名學員,我請同工去市場買七十支雞翅,後來發現,糟了,當天有八十人,不夠十支,同工大笑:「我們買了八十支吔,老闆說他殺了四十隻雞,我們只買七十支,剩下十支不好賣,拜託我們全買,還算便宜一點…。」在場的人都笑了,這就是我們的神!

四天的恩惠相遇,每天早上五點三十分起床,到教會晨禱,當地因石灰質較重,無法用熱水器,晚上回來要輪流燒熱水洗澡,到就寢都十一、十二點了,但是大家沈浸享受在神國度裡的喜悅,只有滿滿的喜樂,沒有疲累,與神同工是這麼的奇妙。

雅比斯求告以色列的上帝說,甚願你賜福與我、擴張我的境界、常與我同在、保佑我不遭患難、不受艱苦。上帝就應允他所求的。歷代志上4:10。

這段時間,我一直以雅比斯的禱告向神祈求…

去年底,我遇上相當大的困難,莫名的收到一封法院寄來的支付命令,「去世十幾年的丈夫竟有一筆一百九十五萬元的債務,我是連帶保證人…」,天外飛來的債務,讓我陷入低潮和絕境,眼淚開始掉,我哭著打電話給大兒子:「怎麼辦?這麼多…」,電話那頭大兒子智程沈穩的說:「媽媽不用擔心,新的一年是雙禧年,神要加倍祝福我們的家庭,我們一起面對難處…。」智程懂事、沈著的表現,讓我哭得更厲害,這次是欣慰的眼淚,兒子長大了,成為家裡的樑柱、我的依靠,十幾年來孤兒寡母的心酸,神用滿滿的恩典和祝福,填補缺了一角的家庭。

後來教會熟悉法律的姐妹和弟兄,找律師幫我寫了一份聲明異議函,慌忙中寄了出去,我忘了簽名,法院書記官打電話來通知,趕著再補寄一封;聲明異議後,日子在忐忑不安和弟兄姐妹持續代禱中度過,因為若起訴開庭,這筆保證債務能否免責還是未知數;直到農曆年前,姐妹再幫我向法院確認,銀行未繳裁判費,支付命令被駁回。

如晴天霹靂天外飛來的債務,不著邊際再從天外飛了。從台中到花蓮,神再一次讓我與祂的恩惠相遇…。

2011-02-20
力排眾議 前往印尼短宣
認養謝禮 協助開拓教會
邱國榮專題報導

「彼得向跟自己同樣族群的猶太人宣教,而保羅則向外族宣教,彼得與保羅的宣教,都同樣重要!」泰雅爾中會田埔教會前任牧師黃田勝說,當年他帶領教會信徒與少數同族的傳道人赴海外宣教時,面臨中會主流聲音不予苟同的聲浪,但保羅向外族宣教的聖經根據,則是他反駁這些雜音的依據,也是堅持向外族宣教的感動,「如果聖經裡沒有保羅這種人,我們原住民到現在還沒有認識基督!」因此15年前,黃田勝便帶著具有同樣心志的同工踏上海外宣教的路,直到他退休以後,依然有人繼續走在這條向外族宣教的道路上。
今年70歲的黃田勝指出,當年不認同海外宣教的主要聲音,是基於台灣原住民生活困苦,需要福音以提振民族,早日復興。「這道理我完全認同,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偏頗,失去了向外族宣教的使命。」他說這是踏上海外宣教的動機,至於目的,則是「在海外宣教的禾場上,建立培訓當地人成為傳道人的基地。」可是,黃田勝這個傳道生涯的願望,在他退休以前未能實現,他盼望後繼有人,協助其他國家的原住民族,有朝一日如同台灣原住民,能夠建立自立自養自傳的教會。
對於海外宣教的禾場,他們歷經許久的時間尋找,從中國鄉村至泰國北方的邊境,然後繞轉到了印尼,最後進入印尼的西婆羅州(今日稱「西加里曼丹省」)落腳,「那裡有超過120種語言的Taya族,與布農族海外宣教對象的Iban族是世仇。」他說在1995年的2族衝突事件裡,同工親眼目睹人頭落地的慘境,「他們需要福音!」
黃田勝表示,同工是以短宣的方式「認養宣教」,沒有動用過教會的經常費,而是會友自掏腰包奉獻,並且以5年計畫的策略朝向目標邁進。首次的5年計畫,除了協助路德會在當地宣教以外,也認養7位當地傳道人的謝禮;第2個5年計畫,鼓勵與Taya友好的印尼華人向Taya宣教,並且奉獻近新台幣60萬元協助當地的教會蓋起3間禮拜堂;之後仍舊持續地往返,與印尼華人教會合作,開拓40間Taya教會。田埔教會15年的海外宣教路,黃田勝說:「我們還稱不上是宣教,只是學習宣教而已。」
(摘自台灣教會公報週刊2011年2月14日〜2月20日 第3077期)

2011-02-20
跨海傳福音 原民宣教大使命 - 陳韋鑑專題報導

傳遞福音火種 原民向馬國伊班族人傳揚好消息 作當地族群橋樑
曾在台灣留下無數美好腳蹤的美籍宣教師孫理蓮(Lillian Dickson),創辦了知名的「芥菜種會」。當時「芥菜種會」成為橋樑,讓許多美加地區兄姊的愛心來到台灣,幫助了許多人;但是同時期的台灣不只是扮演受助者的角色,也有原住民牧者受派前往南洋地區宣教,將愛從台灣分享出去,只是這段歷史漸漸為人所遺忘。

孫理蓮的另一半,曾任台灣神學院院長的宣教師孫雅各牧師(Rev.James Ira Dickson)提議派遣台灣原住民牧者前往南洋地區宣教,1967年孫雅各過世後,孫理蓮邀請長老教會牧者組成「荊棘海外宣道會」(Burning Bush Mission),經考察宣教區1年後,向長老教會總會借聘8位原住民牧師,在1968年11月正式派遣第1批4位,1971年第2批4位牧師及家族前往馬來西亞沙勞越(Sarawak)向伊班人傳教。這是台灣教會歷史上首次對外派遣原住民宣教師,這8位牧者包含了林金元、高清玄、陳榮福、吳明義、張天成、李學聖、曾傳火及全所哲。

全所哲是中部布農族第1位牧師,1968年芥菜種會與馬來西亞政府簽訂10年的宣教合約,10年期滿後這些宣教師只能陸續返台。全所哲返台後於1983年開始在中布中會豐丘教會牧會,直到解嚴後,他們不停以短宣的方式回到沙勞越,並得到豐丘教會的兄姐們全力支持。同時,全所哲也在中布中會內帶領全中會每月1次禁食禱告會,禱告會的奉獻則成為中布中會的海外宣教基金,這個禁食禱告會延續至今。在全所哲的影響下,中布中會不只豐丘教會持續為沙勞越教會建堂奉獻,包括信義及望鄉等教會也參與協助建堂。

2002年全所哲安息後,全所哲的次子乎南‧笛伴奉獻他所繼承的數萬元遺產,在沙勞越泗里街省如樓的Meluain區,距離詩巫(Sibu)市約2個小時車程的地方,買下一塊土地,當時他與林金元牧師經討論後,決定要蓋一個「宣教信徒訓練中心」,全所哲的女兒全慈信奉獻出丈夫車禍後上百萬元保險金,幫助訓練中心在2006年落成。

有了硬體以後,除了豐丘教會每隔2、3年就派出短宣隊外,上帝也安排了全文河長老自願前來長期服事,延續布農族與伊班族之間的故事。全文河長老來自嘉義中會虎尾教會,他是一位從小由布農族撫養長大的漢人,在漢人的臉孔下有著布農族的靈魂,這種對許多人來說或許是困擾的處境,對全文河來說卻是上帝的賜福。他說:「這種背景讓我能夠成為漢人與原住民的橋樑。」由於小時候歷經過山上沒有電的生活,全文河在伊班族的生活也十分習慣,更重要的是,馬來西亞平地華人對伊班族的印象不好,還有些許歧視,就如同過去的台灣人看待「山胞」一樣。經歷過這一切的全文河,扮演當地華人與伊班族的橋樑,實在是上帝的美好旨意。

全文河說:「這裡現在還是淨土,還沒有電視跟網路,如果不把握,以後人們寧願在家看電視也不來教會。」全文河與當地衛理公會牧者配搭,當地的牧者一個人必須服事近20個長屋,每個長屋最多又超過上百戶人家,因此有許多長屋每個月只能做1次禮拜,「當地許多信徒的信仰造就有很大的欠缺,信徒無法自發為孩子禱告,只能等牧者的帶領。」光是宣教中心5分鐘車程內就有5間長屋,這些都是關心的對象。

當地衛理公會牧者Rev.Idai Lugum表示,早期會友各自四散在長屋聚會,有了宣教中心後,可以凝聚當地會友的向心力,「以前都是自己單打獨鬥,有時也有信心的軟弱,現在有同工互相幫忙,在信仰上也有許多不同的學習與嘗試。」對於來自台灣的兄姊們,能夠長期且實質的關心當地宣教事工,Rev.Idai Lugum表示真的是非常感謝。

豐丘教會短宣隊前往沙勞越服事的過程中,不管是奉獻中心土地與建物的全所哲子女、豐丘教會的牧長、會友,或是在當地服事的全文河,大家都一致認為這是屬於上帝的事工。乎南‧笛伴也強調,這個中心是屬於上帝的,打從一開始,建物就將產權登記在衛理公會名下,「我們單純要傳福音,既然是在衛理公會的牧區,那就讓衛理公會管理。」雖然不是長老教會總會發起的事工,但是這種精神正符合我台灣長老教會所推動的「夥伴宣教」的精神。
(摘自台灣教會公報週刊2011年2月14日〜2月20日 第3077期)